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学反思(15篇)
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,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,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,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学反思1《姥姥的剪纸》课文为我们描述了“我”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。说她普通,她实在又不普通。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,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。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,会传情,永远牵动着“我”的心,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。说她不普通,她实在又太普通,每天烧饭、择菜、淘米、喂猪。与所有的姥姥一样,朴实平凡,日夜劳作,与外孙相濡以沫,有着化不开的亲情。
“剪纸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,也是情感的载体。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,姥姥那纯朴、善良、热情的形象,以及与“我”之间浓浓的亲情,似在我们眼前清晰、丰满起来。
教学中,我通过抓住姥姥的“剪纸”,让学生找出“剪纸”图的.语句,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。例如“你姥姥神了,……公鸡能打鸣”,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。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“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?”又带领学生围绕“熟能生巧,总剪,手都有准头了!”一句进行引导学习,品味语言,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,再抓住“身心入境”一词,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。
前一个环节,我所讲的较多,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的较少,我授课时表达的语速也较快,这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障碍。在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“牛兔图”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,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,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,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。但是,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,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,为后面对以“姥姥的剪纸”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,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,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,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,常常点到为止,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。
这一课,个别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,应抓两条线,一个是“神”,一个是“情”,把文章结成一个整体,让学生挖掘文字,至于这样的设计可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,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。
总之,从今天的这节课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,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,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动起来,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。
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学反思2《姥姥的剪纸》的教学结束了,但在进行教学设计、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,我获得了许多思索。
1、“对话”问题。
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,探讨重点问题。作为教师,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,其实在整个“对话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“引路人”的角色,也就是说教师对“对话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。对于预设,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,从学生角度出发,设想了许多情境,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。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,在课堂上,我总是“情不自禁”地陷入自己的预设,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,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,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自由驰骋。
2、鱼与熊掌可否兼得?
何为舍得?《现在汉语词典》解释为:愿意割舍。但如果将这个词分开来看却很有意思:舍,即为割舍,得,意为收获。在我看来,这个词饱满着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真理:没有舍哪有得?
今天,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,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:各个突破,面面俱到。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,各环节如蜻蜓点水,浮于表面。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。为什么会这样?细想来,有这样几点原因。一是应对考试,教学中怕有遗漏;二是面对大纲,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;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,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,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。
有人说,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,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。因为,我们的教材,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,还是经典名篇,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。可是,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,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。
然而,正是因为这种遗憾,留下较大的空间,才可能让学生觉得“盛宴散而意无穷”,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。问题是,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`任务,留给学生所谓的“充分时间”从何而来?我想,对教材大胆取舍,不求满载而归,但求课课有得,不失为一良策。
3、时间的把握。
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,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,做更多的训练。因而时间的控制就尤为重要,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,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,教师必须心中有数。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,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,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,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。
有思才有所得,发现不足才能进步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,努力改善之,竭力超越之。
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学反思3一、复习课文结构。
1、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,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:剪纸赞人,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,剪纸喻理,姥姥通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,剪纸传情,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。
2、三个部分都在写情,作者又有所偏重,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写。好,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。
二、剪纸赞人。
1、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-3段。
2、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?请同学们找一找。
句子一:
“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,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,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,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,人物、动物、植物、器物,无所不能。”
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?
普普通通、普普通通、翻来折去、无所不能
(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,但作品内容广泛,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,“无所不能”。)
句子二:
“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:‘你姥姥神了,剪猫像猫,剪虎像虎,剪只母鸡能下蛋,剪只公鸡能打鸣。’”
同学们,这句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都剪得栩栩如生、活灵活现?(形象逼真)
除了动物,姥姥还会剪什么?书上怎么说的`?
(人物、植物、器物等等。)
句子三:
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,左邻右舍的窗子上,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。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?(体会“左邻右舍”、“都”)
句子四:
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,有求必应,任谁开口都行。
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
三、剪纸喻理。
1、过渡:姥姥是个 ……此处隐藏13245个字……普通通……要什么便有什么了”回答到“技艺高超”,我就急于让学生谈“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技艺高超”,而没有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句句子:材料平常,方法简单,姥姥却无所不能以及讲正面描写,到后来才补上去。
2、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、精彩,理解到位,感悟深刻,但在朗读上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情感朗读中,今后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。
3、此外今后将进一步研究电子白板,尽量让学生上台使用电子白板,增强师生的互动性。
我想如果在以后的课堂中,教师用心地解读教材,努力挖掘课文的训练点,精心设计,争取让每节课都精彩。
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学反思14剪纸,这项民间工艺和现在的学生已愈趋愈远,如何让这项精美的、反映劳动人民无限智慧的艺术深入学生的心灵,这是教学本篇课文需要重点思考的。
课文题目是“姥姥的剪纸”,说明作者对姥姥的剪纸情有独钟,印象深刻,洋溢着赞赏和自豪之情。姥姥的剪纸怎样呢?在学生初读课文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,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剪纸进行欣赏。(1)剪纸的栩栩如生;(2)剪纸富含深意;在学生欣赏了姥姥的.剪纸后,就可以为顺利地认识姥姥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,为什么能够剪出“心灵手巧的劳作”?答案在哪里?还是引导学生去朗读,去感知,去体会,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。事实上,答案不是唯一的,而是多元的,只要学生能够说得有理有据,读得出作者对姥姥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怀念,就是对姥姥的认识。
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,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“刁难”、“挑剔”、“耍赖”、“调皮蛋”这四个词语;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“熟能生巧,总剪,手都有准头了”这句话的理解。《课标》“课程目标”中明确指出: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,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,体会其表达效果。所以,教学本篇课文,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。理解重点词句,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,但更要体会其内涵。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“调皮蛋”、“刁难”、“挑剔”、“耍赖”等,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“温顺”、“敦厚”,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、技艺精湛。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,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。
《姥姥的剪纸》教学反思15本学期,我执教了《姥姥的剪纸》一课,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。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,会传情,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,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。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,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,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……然而,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,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,化静为动,变无声为有声,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,优美的音乐中,做到目观其行、耳闻其声,快速进入课文情境,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。
“剪纸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,也是情感的载体。抓住这个主线,在教学设计时,我始终围绕姥姥的“剪纸”开展教学活动。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,第一、二段为第一部分,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,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。接着,以“熟能生巧,总剪,手都有准头了!”为中心句,思辩姥姥为什么能“熟能生巧”,怎么练的,结果怎样,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。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,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,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。
我们知道,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,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。
一、借助声像设备,感受剪纸神
心理学研究表明,作用于视觉、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。当视听感官并用时,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。因而上课伊始,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,左邻右舍的窗子上,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,并配上动听的音乐,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。
在优美的乐曲中,我让学生走进文本,寻找姥姥剪纸“神”的语句。在品读这些语句时,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,适时出示“公鸡打鸣、母鸡下蛋……喜鹊登枝”等剪纸画面,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。
通过多媒体课件,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,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,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。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,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、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、读细、读出感情。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,剪出了乡村的吉祥,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,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。
二、展现优美画面,品析祖孙情
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:“对于我们的眼睛,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。”《姥姥的剪纸》一文语言生动,富有诗意,应引导学生去发现、去品赏。在教学时,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,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,细细品味文章。如在教学“祖孙情浓”一段时,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,相继找出“A、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。B、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。C、: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,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。“等姥姥剪纸“拴住”了作者的语句。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,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,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。此时课堂气氛活跃,学生争先恐后发言。
在发言中,我对着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抓住“拴、缠”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、可爱,对姥姥的依恋;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,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、疼爱、默默奉献;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;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;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、生动。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。
三、启发开拓想象,表达感恩意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:“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,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。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。《姥姥的'剪纸》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。在教学即将结束时,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,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,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,并配上《感恩的心》乐曲,让学生用“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,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,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,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?”这个设想进行遐想。这时,形象、声音齐全,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,沉浸其中,体会意境,余味无穷。学生联系课文,插上想象的翅膀,情动而辞发。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。
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,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,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,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,此时老师适时点拨,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、动作或点滴小事,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。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,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,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,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。
现代语文教学,呼唤以人为本,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。而巧用多媒体技术,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,视听结合,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,可以实现这一目标。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媒体技术的特点,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。